11月28日上午,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带队到北京新发地采风活动纪实。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北京作协四级调研员李小灵等领导以及十余位作家参加了采风交流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交流互动,深度探索北京新发地背后的故事,汲取创作灵感。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董事长助理童伟以及商户代表董广景、张忠义、李军、刘泽生参加活动,并与作家友好交流。
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肉类交易大厅、蔬菜一区、直播基地、35周年展厅等交易区,市场到处充斥着商户们为了生活拼搏的汗水,来采购的顾客满载而归的喜悦。不同时令的农产品从这里走进首都的各大商超、走进寻常百姓家。大家在感叹市场庞大的交易规模之时,也通过新发地市场背后的故事感受着天下大农的精神。
座谈会上马新明介绍了北京市文联基本情况。他表示,作为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承载着无数人的生计和希望。此次新发地之行,不仅实地感受到农批市场浓厚的烟火气,更深入了解新发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发展历程。希望今后要强化双方战略合作,形成常态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定期组织作家来新发地采风,创作利用好各自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双向文艺交流,以文艺的形式讲好北京新发地故事。要把惠民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精准对接,同时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新发地市场,创作出更多真正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共建共享盘活文化资源,让文化惠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张玉玺董事长表示,市场成立36年来,始终秉承“让客户发财,求市场发展”的宗旨,以“服务首都、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以道德和责任做好首都农产品安全供应这个天大的事;用讲良心,守诚信,为百姓,承担了首都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2023年交易量1516万吨,交易额1267亿元人民币,是首都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和大“果盘子”。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农产品供应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温饱型农业转向商品型农业,农批市场因此诞生并逐步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中国文化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的社会中,农业精神也不应该被忘却。既要做农业,又要重文化,农业和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现在那一段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如何让种植者小康,让消费者健康,成了新时代对于农业的追求。鉴古知今,在农业伟大变革的当今时代,要继续发扬天下大农的农业精神,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让文化遗产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用文化赋能农批市场的建设发展,提升农业的附加价值,打造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此次采风活动,让作家们深入了解了新发地市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作家们纷纷表示,将会深入挖掘新发地写作素材,以不同形式、不同题材开展创作活动,写好新发地故事,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供稿、摄影 | 王钰琪